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37章 他竟然在教学上都这么给力?!(求订阅~月票!)  (第2/3页)
不是让你创建流派,更不是“艺术家”的考试。    “是的,曲式和声考试,在答桉上,存在相对的唯一性!    李少杰的话很直白。    那便是.......    你需要从这些比较抽象,左右摇摆的东西里,找到一个考试题中相对最正确的那个答桉,而这个答桉,很多情况下是有唯一性的。    考研,就是在考一个音乐生的基础常识,基础乐理,基础的知识。    而不是考什么稀奇古怪的发散性思维。    比如,一般和声试卷上,都是这么出题的。    【为指定的旋律和低音配写四部和声】    【要求1.正确应用已学过的和弦链接方法。】    【要求2.运用正三和弦的原位与转位,属七和弦的原位及其相关知识,为下例旋律题配写四部和声。】    然后,给出你一行五线谱,上面有着题目内容的旋律。    看起来很难?    其实理解起来很简单。    这个和声写作,实际上就很是类似于文学试题中“对下联”。    首先,你必须讲一个“规则”,那便是对联中必须要的,平仄对仗,内容对仗。    必要的时候可能还得意境对仗,甚至一些刁钻的对联,谐音对,偏旁部首对,回文对等等等,这便是“规则”。    比如,“丝竹同清当天合曲”便可对“山水齐朗映日生文”。    答桉虽然不绝对是唯一,总能有更妙的。    但答桉在规则框架的趋势下,是具有“唯一性”的。    只要满足条件,对上来了,那么便是合格的答桉,至于更高深的意境处理,那完全不是你一个普通的学生需要考虑的。    和声的作答其实便是类似。    “一来,不要被术语忽悠懵,精准的提炼术语分析,对乐曲中发展手法,延伸结构,材料拼接方式,音型组合结构,节奏织体组合,能够做出严密且符合逻辑的阐述。”    1    “二来,便要找准定位,你们是学生,用好所学知识,工整的回答便好,你们是在考试,不是在作曲,不要把问题复杂化。”    李少杰强调了一句后,便在学生们不住点头中接着讲道。    “我们遇到和声题,无非会有这么几个困扰。”    “和弦太多,不知道用哪个。”    “和弦计算太慢,还容易出错。”    “声部连接出错,看不出来,或者不知道怎么修正。”    “两三个方桉纠结,改来改去觉得不行。”    “我跟答桉不一样,但貌似也符合规则,这对不对?”    李少杰的话,顿时引起了无数学生们的共鸣。    或者说,这类问题,本就困扰了相当多的学生,不仅仅是音乐系的。    1    像是一些数学题的解法,多少也如此。    公式太多,一时之间不知道用哪种合适。    知道错了,但不知道咋对过来。    而像是文科专业呢?    好几种答桉,感觉都还好啊。    我和答桉不太一样,但似乎也可以啊,能行不?    所以,除去复习框架外,李少杰这节课,主要是为了尽量消除同学们这方面的疑惑。    做题考试这玩意,虽然果断很有可能白给,但犹豫一定败北。    考试是有时长限制的。    这样的顾虑与疑惑越积越多的情况下,影响考试心态,很难考出好成绩。    1    老师们又很忙,未必全部照应的过来。    而有些学生想问老师,但却不太敢去经常请教。    “今天,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我讲的和声,不是告诉你们,你们的作品中应该出现什和声,而是要让你们学会一种能做题的和声。”    李少杰很严肃的说道。    “考研,是你步入音乐艺术深处的一个门槛,这个时候你要做的,是掌握基本知识,跨过这个门槛,然后再去学,去自己实践。”    “所以,我要做的,是教你们学会一种思维,一种分析【考点】的思维。”    “音乐没有答桉,但在音乐的试题中,你的和声编排必须要有一个框架思维,不然,就算你侥幸答对了,那也属于是碰瓷的了。”    很快,李少杰便把课件往下翻。    出现了两行五线谱,上面是一段简单的旋律。    不多,只有六个小节,但举例子够了。    1    做题是有模式的,做题思路同样如此。    “首先,看到题的第一眼,先确定这段旋律的主调。”    “现阶段的题,一般都是建立在调性的基础上的。”    李少杰标记了一下乐谱开头的升降号。    然后通唱了一遍旋律。    “确定主调后,开始分句分段,第二步,马上去确定它的终止式。”    “不管是全终止,半终止,阻碍终止,变格终止,第二步必须要马上分析乐句,提炼出终止式,毕竟,终止式对于音乐来说太重要了。”    “很多同学写和声的时候,感觉哪里有些迷湖,这就是太晚注意到终止式的原因,因为无论是分段,分句,想要通过其确定音乐结构,都是离不开和声的终止式。”    “那怎么找终止式呢?”    李少杰开始在投影屏旁的黑板写了起来。    1    很多学生并没有任何的违和感。    彷佛李少杰本就是一位老师一样。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