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入关 (第1/2页)
天还没亮,一场小雪就慢悠悠的飘了下来。 一行人在驿站吃过早饭,上车时地上已经积攒了一层绒绒的薄白。 有些南方来的秀才没见过雪,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打量地上和树梢的雪花,脸上带着新奇。 负责护送他们的御营骑卒一边嚼着油饼一边翻身上马,冲着蹲在地上"玩雪"的秀才们喊:"行啦!别玩啦!什么稀罕东西,入了关到处都是雪,能玩个够!" 众书生于是垂头丧气的爬上了马车,鞭子一扬,这队行了月余的车队又开始上路。 这些骑卒刚开始上路时碍着他们的身份和皇家赏赐的檀牌,对他们说话行事还算礼貌,等到车队越往北走景色越荒凉,这些被朝廷征召去往北都七城官学任教的读书人都开始闹腾起来,骑卒才发现,读书人也没比普通人多几分骨气,顶多是闹起来的方式没那么难看罢了。 先是哭哭啼啼惊慌仿徨,然后就是层出不穷的装病偷跑,闹得这些护送的御卒眼界大开,心力交瘁,最后是挑了一个屡次偷跑不成的秀才"惩治"了一番,大家才消停下来。 所谓的惩治,就是给那秀才的后背贴了张条,上书"某县秀才孙某某逃跑几次,收回檀牌以示惩戒",然后拉着他出去转悠了一圈,伤害性不高,侮辱性对于这个时代的读书人而言是足够了。 至于体罚是不可能的,永远都不可能的,不然这些文弱书生随时会死给他们看。 裴鹤贞也是这个"支教队伍"中的一员,唯一不同的是他身上的功名比这些平均秀才出身的书生们高一阶,他,或者说原来的裴轩是举人身份,并且是去年乡试的第一名,正儿八经的解元。 按说他这种程度的人才,用脚趾头想都不会为了"银五块,田五亩,免田税五年"这种赏赐搭上自己的大好年华,但耐不住他新死了爹,家里还有个觊觎家产的后娘,一壶酒水灌晕了他,甜言蜜语地哄他上了“进京赶考”的马车。 等原主酒醒,马车已经行了一日一夜,御赐的檀牌也已刻上了他的名字,礼部随员得知这队人马中竟还有一省解元这等人物,还特意前来慰问了一番,直接把原主气晕了。 然后裴鹤贞就醒来了。 面对边境支教的命运,裴鹤贞选择躺平,在这个人死得很轻易的时代,他的首要目标是活下来。 这支队伍从雁平出发,一路向北历经一个多月,即使沿途再怎么小心也还是死了几个读书人。 这个时代的读书人常年伏案苦读,缺少锻炼,更别说,能为朝廷五块银五亩地而远赴北地的秀才,想也不是什么富贵人家出身。行至半路,有两个实在是体弱的,一路上且忧且惧又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无法歇息,就这么死了,还有两个都是在偷跑时出了意外。 好在,一行人今天终于入了虎牙关。 和同一马车上愁眉苦脸的秀才们不同,裴鹤贞松了一口气,该吃吃该喝喝,睡了一觉醒来,还有闲心赏赏雪景。 到了傍晚,他们刚好到达虎头驿。 小小的驿站自然是挤不下这么多人的,所以除了些上年纪的兵部并礼部随员和几个生了病的书生住在驿站内,其余人都住在驿站外。 队伍前部到的早,还能使些银钱住在附近的村庄里,像他们这些队尾的就只能挤在马车里。 每四人一个马车,再加上一个驾车的士卒,五个大男人足以把马车挤得满满的。裴鹤贞凭着解元的名头,一个人占了两个名额,所以他们这辆车只有三个读书人,再加上一位驾车的老兵。 老兵姓梁,没有大名,因为家中行七所以裴鹤贞等人都叫他梁七,他是北地军户出身,成长于战乱时期,如今是扶邰郡王手下的骑兵,性格和善豪爽,一路上对裴鹤贞三人多有照顾。 也是他告诉裴鹤贞,过了虎牙关后就是雁喉古道,然后是虎尾驿,过了虎尾驿,北地第一大城——平凉,就已经近在眼前。 算算路程,他们大概后天晚上就能到达平凉,这意味着他们终于能够脱离马车,住上有房顶的屋子,更重要的是,终于能够洗个热水澡。 裴鹤贞怀着激动的心情入睡,半夜却被哭声吵醒。 他抬头一看,发现马车里只剩下了他和名为李孚的秀才,梁七和另外一个不大爱说话的王秀才都不在车里。 他立刻起身,有些担忧的问:“子信,发生什么事了?” 李孚擦擦眼泪,小声说:“没什么,只是有点想家了,让鹤贞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